恒山山脉,作为山西部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间的一道巍峨屏障,自古以来便承载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其险峻的地势利配网,使得它成了中原政权衰弱时的天然防线。为了防御外敌,历代对山中18个隘口都以重兵布防,并将它们称为雁门18隘。茹越口,便是这18隘之一的重要关隘。
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华北地区陷入了战火。同年8月,日军调集70余万大军进犯中国,其中在华北方面就部署了9个师团共计37万人。8月25日,日军分别攻占隘南口和八达岭口,随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平汉线南下,目标直指保定、石家庄;另一路则向西进军,目标为张家口、大同。西进部队由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率领的察哈尔派遣兵团第15旅团以及伪蒙军3个师团组成,实力雄厚。此外,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也参与其中。
8月29日,日军攻陷张家口后,再次兵分两路: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从张家口出发,南下涞源,并通过广灵、灵丘进攻平型关;而东条英机则率领部队继续西向攻取大同。
展开剩余82%阎锡山在晋北集结重兵,并制定了针对大同的作战计划。然而,由于李服膺的61军失守盘山,日军顺利攻占天镇、阳高,并于9月13日攻陷大同。中国军队在大同及周边地区撤退至恒山一线进行防守。
日军占领大同后,东条英机的部队继续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朔县,另一路南下应县。9月20日,东条英机的部队成功侵入应县,并在应县西街田景富院设立指挥部,指挥对雁门关一线的进攻。此时,东条部兵力强大,包括关东军3个旅团和伪蒙骑兵两个师团。
东条英机,这位驻在应县城的日军将领,对中国军队的布防了如指掌。在深入分析军事形势后,他决定从中国军队防守的薄弱环节入手,选择了应县南部的茹越口作为突破口。
茹越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晋绥军杨爱源34军防守,但34军一个师被抽调平型关,一个师在阳明堡协防雁门关,实际驻防茹越口的只有该军梁鉴堂旅长率领的203旅,东条英机派来寻找突破口的是日军筱原诚一郎所率混成15旅团。在雁门关到平型关的几个关隘中,筱原诚一郎选择的,正是应县南部梁鉴堂把守的茹越口。
当时,驻守茹越口的仅有晋军34军的203旅。该旅下辖405团、406团和427团,共计兵力5000余人。而日本方面的15混成旅团除了本部兵力,还辖有两个伪蒙骑兵师,相当于一个军的建制。显然,中国方面的微薄的兵力难以抵挡日军的猛烈进攻。
晋绥军69师203旅是于1937年7、8月间奉命从临汾出发北上抗日。临行前,少将旅长梁鉴堂率下属405、427、406三个团在临汾举行誓师阅兵,宣誓“不成功,便成仁,已尽军人之天职”。9月下旬,部队行至大同以东大北庄时406团与日军侧卫部队相遇。长温冬生即令部队迅速展开,抢占有利地形与敌接火。双方各占领一条荒沟两侧土丘,展开激烈战斗,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我阵地猛冲三次,全被我军打退。后日军又在飞机坦克掩护下,骑兵步兵配合突破了我方的前沿阵地。温冬生指挥部队扑向突破口,与敌展开白刃肉搏。就在此时,忽接上级“转进平型关以西茹越口布防”命令,温冬生不得不退出战斗。据当时参战排长刘茂回忆,团长温冬生是先令部队先撤,自己最后才上马。
406团日夜兼程赶到茹越口,即被安排在茹越口正对面的驻守西侧高地,427团驻守东侧高地,两团形成掎角之势的态势。没过两天,战斗即打响。9月27日,日军三千余人猛攻茹越口,以威胁平型关防线中国军队的侧背。那日,日本军先凭借骑兵的轻便快速,便直冲茹越口对面的405团守地。激战一日,日军没有进展。当晚,406团温冬生团长,曾率一个营,奋勇夜袭日军,因情报不准无果。
9月28日,日军大部队赶到,凌晨即开始动用30余门大炮、9架飞机协同进攻温冬生团长的406团阵地。日军飞机投下的重型炸弹将我军凭恃的长城工事炸破三个豁口,温冬生团长指挥部队与奇骏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在敌众我寡战况危急的情况下,温冬生团长急令预备队、团直属队加入一线与敌殊死拼杀。守军官兵冒着日军的猛烈炮火,用手中简陋的步兵武器顽强抗击。至下午1时左右,最终由于装备落后、寡众悬殊且援兵不至弹尽粮绝,2名营长和多名连排军官相继阵亡,而且日军还动用了毒气弹,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梁鉴堂旅长,安排旅部参谋人员和特务排,并整顿406团余下的官兵,由团长温冬生率领向日军阵地发起进攻,与日军绞在一起,不分建制各自为战。我军越战越勇,日军节节败退。不料此时,忽飞骑传来师部急令:“因后援不继,你部速撤至铁角岭。”
9月29日,日军接着对铁角岭展开进攻,梁鉴堂在战斗中受伤。在突围的时候,警卫排长刘尔超背着梁鉴堂撤退,结果日军追上来了,用枪对准他们直接扫射,梁鉴堂旅长不幸被日军重机枪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温冬生团长急速率军将梁鉴堂旅长的遗体抢抬出来。
梁鉴堂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牺牲的第一位将军。2014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梁鉴堂(1898年8月25日—1937年9月29日)
1937年9月30阎锡山宣告平型关战役结束,随后进入太原会战战役阶段。此后,203旅余部由温冬生带领又撤至忻县休整。由于全旅伤亡过半,只得将残余人员缩编为一个团,尚不足千人,编号陆军427团,温冬生任团长,随后作为忻口大战的预备队。忻口战役后转战太原,继又转进石楼一带地区编归23军,期间温冬生升任214少将旅长,布防于晋西石楼、柳林、中阳一带地区,曾与日军浴血奋战多次。
1939年12月,温冬生改任国民革命军第33军第202旅旅长,1941年1月任第33军暂42师师长,1944年3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19军暂38师师长,1945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9军暂37师建军委员。
温冬生(1987年—1971年)
参考文献:
[1] 刘茂(原406团3营9连一排排长),晋绥军406团抗战初期战斗片[Z]//政协洪洞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洪洞文史资料第三辑,1989年12月。
[2] 梁鉴堂:率部坚守茹越口,誓死不当亡国奴[OL],中国抗战胜利网,2025-01-07 17:10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利配网,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发布于:浙江省加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